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音乐研究 >> 广东音乐论文

粤剧伴奏与广东音乐语汇——林贤辉

2014/12/11 16:27:07人浏览

粤剧和广东音乐,可谓岭南姊妹艺术,尤其粤剧伴奏与广东音乐语汇,都是与广州话存在着语言发音音切高低与音乐高低的关系,存在着音与音的相互支持和切与切相互同步的关系。

粤剧一开始是用普通话来唱的,叫做官话。普通话只有四个音切,上平去入,如“师、石、史、试”。以致谱普通话词的曲很容易。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就可以了,因为五音比四声多,如果是七音(1,2,3,4,5,6,7)更为圆满。无论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,安插任何音符音词都不会拗口。比如“我去逛街”这句,用(12356)不同音高来唱,就会很顺畅,如果是广州话发音,光用五音谱曲就不行了。因为普通话的发音和广州话的发音是不一样的。广州话有九个音切,“师、史、试 ,时、市,事、色、锡,食”,所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是很难满足广州话九个音切的。相比较音域广、音符多肯定能满足音切少的词语。为什么创作粤语歌曲,大部分是香港人写得好,就是因为他的语言比较正宗,正宗的白话。北方人写这些粤语歌曲比较难,是因为词语言的不同。

1936年,粤剧唱腔发音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当时,以白驹荣为首的一批粤剧老倌,提出粤剧要用广州话唱才好听。问题来了,粤剧改广州话后,首先出现伴奏问题。粤剧的伴奏是讲究学口学舌的。唱腔怎样婉转,伴奏也跟着婉转,唱腔普通话时,4个音切用5个音、7个音去伴奏都比较容易兜搭,按唱腔入音。但变成广州话九个音的唱腔,而且九个音中还存在很多烟斗状的发音。如,“你、我、想、翻、响”等无数如此的广州话发音,都是先平出音再往下沉再向上翻的音,导致标准音符很难准确达到。另外,戏曲里的正反线、梆子、二黄、西皮、二流、滚花、减字芙蓉、三角凳、南音、白榄等曲牌已经唱尽,粤剧老倌不得不求助于新曲,也就是粤剧小曲。从而大量引进古曲、小曲、民调等内容,作为填词唱腔。例如《江河水》曲子也成了当今粤剧的唱腔。当这些都唱完了,不得不创作新词用广州话谱曲,这些小曲后来就变成了广东音乐的素材。

可见,用五个音、七个音的音符去伴奏粤剧显得非常困难和拗口。故此伴奏的音乐工作者和“素社”(粤乐名家易剑泉等人于1928年在广州创建的乐社——编者注)的乐家,借用古印度音乐二十四均律的两个音(乙反),安插在角徵音和羽宫音之间,去完成广州话唱词九个音的伴奏工作,因各音高不同,出现了更为科学的挪调演奏法。例如《连环扣》小曲,原谱是12123 3 | 3053335|6660561 | 挪调演奏成71712 2 | 2 04 22 24| 55 50 45  7 |,这就是著名的乙反调音乐。

我们要明白,其实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平白无故出现艺术性的东西的,很多人说广东音乐是创作出来的一种音乐,我觉得他们讲得不完全对。因为如上述,我们可以看到粤剧已成为广州话伴奏音乐的一个基体了。由于广州话出现了九个音切,我们从《中国音乐史》可知,是没有九个音的,只有宫商角徵羽“12356 ”。到明清时,受外面的影响,多了个变宫变徵,即变成“1234567i”,但是当时的“1-i”并不是现在的“1-i”,是将“1-i”分成100份,平均下来变成七均律。均率和七律是不一样的,我们现在从钢琴上弹奏出来的“1-i”是七律,不是七均律。因为“1-i”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全半,有全半之分,所以是不均匀的。如果123#4#5#6#7i就是七均律。那绝不是今天全全半关系了,音准只有1和i是一样八度的音高外,其余的音符就很不一样了。

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粤剧是广州话伴奏音乐的培养基体,继而根据剧情需要,特别在演员‘做手’时需要一些音乐趁场。这时又出现了广东音乐的元素,加上新词的谱曲使广东音乐的素材不断增加。

粤剧的伴奏叫做学口学舌,所以粤剧为什么这么难伴奏呢?为什么粤剧的主奏乐器一定是高胡呢?为什么不能用琵琶来伴奏呢?因为它们没有过渡音(即二十四均率的音)。在器乐上,弓弦乐器被称为线状发音的乐器,包括高胡、二胡、椰胡、板胡、京胡、京二胡、坠胡、小、中、大、低的提琴等等。而弹拨类和打击类的乐器是点状发音,包括琵琶、秦琴、大、小、中阮、锣、鼓、镲、扬琴、木鱼等。这些乐器唯高胡发音高昂、清晰,致使高胡在上世纪30年代后成为主奏乐器,当转成广东音乐演奏时,依照唱腔演奏法,高胡也代表了粤剧中的生、旦角色,其他乐器为高胡伴奏也。

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,粤剧伴奏都以八分音符伴奏为主(见30年代的老黑胶粤剧唱片),但1936年后广州话的粤剧唱腔却是五花八门,广州话的俚语、生活用语让伴奏音符大为增加。特别是名演员效应,如著名演员马师曾、薛觉先、红线女、白驹荣等,唱曲里面加的音多、花腔多,自然跟原谱有很大的差别。如《平湖秋月》的原谱是非常简单的,“335-|162-|765-|”,现在的演奏记谱是“6765335|35 3213 612|3572   65 6 15|”。为什么加了这么多音进去?因为不同人唱过,处理的方法不一样。一唱就会有很多助语词,充分表现了原生态哩语唱词和伴奏音乐的艺术。

唱粤剧最重要的字正腔圆,伴奏就很体贴。什么兜、搭、嵌、插就非常讲究,一般来说,音乐兜音(引导音)为第一加花,搭音(傍音)与后句兜音连起来为第二加花。唱词的拖腔和变化为第三加花。经过这样处理,伴奏音乐自然就丰富多彩。一直到广东音乐演奏更为动人,加上线状乐器和点状乐器的轮番演奏,使广东音乐更为韵味无穷。


总的来说,没有广州话的生活用语和粤剧念唱感觉的广东音乐,不会流传与受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