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音乐研究 >> 广东音乐论文

试谈广东音乐中的“乙反”音—林贤辉

2016/12/2 12:12:52人浏览

 

 

广东音乐的曲子中,“乙反”音的使用不是很多,但其如泣如诉的气氛渲染、忧郁哀愁的情绪宣泄,以及偶尔感怀激愤的抒发,独树一帜,颇具特色、韵味,令人叹赏。

粤剧来源于桂戏,粤剧发展到近年,衍生出两个音乐品种,一个是以声乐为主的“曲艺”,另一个是以音乐为主的“粤曲”,就是今天的广东音乐或广府音乐。另外一个称呼为“粤乐”。

什么是“乙”音,什么是“反”音?其实这两个音均来源于印度古佛乐——梵音里的两个音符。

“乙反”音的运用常见于用广东音乐填词的粤曲唱腔,例如《昭君怨》《禅院钟声》《双星恨》《流水行云》等,这些唱腔在乐曲中大量地使用乙音。其实,传统工尺谱里就存在“乙”音,后来前辈们在谱中这个字的旁边打个红圈,称为圈声读唱。笔者通过历史乐谱的查找比对,发现“乙”字旁的红圈并不是传统工尺谱上原来印刷就有的,而是到了明清时期开始,人为用红笔不规则画上去的,“反”音也如是。

笔者曾向粤乐名家屈庆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,屈老师毫不犹疑地指出,“乙反”音就是来自平滑过度的梵音。

谈到“乙反”音,就不得不提到粤剧音乐。上世纪30年代,粤剧受改良风气的影响,加之需以变革求新的精神与方兴未艾的电影进行竞争,粤剧综合艺术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粤剧的官话演出,已无法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。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曾在接受香港亚洲电视台《岭南寻根》节目采访中,就直指“粤剧唱捞话唔好听”。例如同一句台词,“捞爷,您可肥来了”(官话)和“老爷,你翻黎了咩”(粤语),相比之下,广州人当然觉得粤语比官话要生动、自然得多。

官话是一种汉语方言,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,如东北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。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属中原官话(中原音韵),又称为戏棚官话

但是,官话的发音只有四个音切(上、平、去、入),上世纪三十年代粤剧改革用九音音切粤语演唱的时候,九音加上很多音以烟斗状(平出慢慢下沉慢慢上升)发音的形态出现。使用“五律”“七律”“十二均律”无论从演唱还是伴奏的角度来讲,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
因此,为了达到演唱、伴奏的适配。广东“素社乐社”“三轮车乐社”的前辈们,利用音与音之间过渡比较平滑的二十四均律音乐理论来处理。具体有如下3点:

1﹒音源。前辈们的粤剧伴奏和广东音乐演奏,利用了古印度佛教音乐的二十四均律(即梵音),在两音之间比较平滑地过渡,已能达到模拟声音慢上慢下的效果。而舍弃了我国古代较为复杂化的黄钟大吕84调。因在听觉上不易分辨。

2﹒乐器的使用。利用弓弦乐器的滑音特点,达到模拟演唱声音慢上慢下的效果,使高胡、小提琴、琵琶等乐器成为乐队的首席。因其它乐器在两音之间比较难达到平滑的过度。

3﹒记谱。前辈们在传统工尺谱“合、士、乙、上、尺、工、凡、六、五、亿、生”的士和乙之间增加了一个音圈声“乙”音,在凡与六之间增加了一个音圈声“反”音。

由此,“乙反”音中的“乙”音就出现了,因是圈声读唱,音高比我们正式的降7还要低一点,因此在6与降7音符之间,我们在简谱中先写成-b7,称“降7减”。同样,“乙反”音中的“反”音,谱中先写成升4加(+#4)。

在传统工尺谱中是没有 “反”音。是近代才有。工尺谱只有11个音符“合、士、乙、上、尺、工、凡、六、五、亿、生”,之所以从唐代前流行普及到近代,这与我们乐器的发展和人类的发音有很大的关系。人类的发音极限当然不止11个音,但在很大程度上,一般使用的只有11个音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想表达内容更为丰富,必须用“转调”来处理,即乐器上的正线或反线或士工线。

一般来说,用1=C(合、尺)作为定弦为正线。所谓反线就是音高为(1 5)弦,定弦其实没变。如果(5 2)弦是C调的话,那它的反线就是G调(1 5)弦。问题是正线反线都有“乙反”音,如反线中板、反线二黄等。

到底“乙反”音是新创造的两个音呢,还是反线的“反”,即将乙字奏唱反腔了,变成比b7要低,比6要高一点的一个音?在这样情况下,“乙”算一个音,那“反”算不算一个音?

有一种说法。只有“凡”音没有“反”音。如果从五度的角度来讲,我们一般说(合、尺)(上、六)(尺、五)等,它们都是五度音距,因为这些五度都是两个音,那“乙反”音刚刚就是五度,那它们是否就是独立的两个音,或只是“乙”音的反音。

我们查看历史,情况就不一样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例如,何与年、陈日英、陈俊英的作品里,有非常多“反、凡”音,甚至曲词上将“反、凡”两字同时出现在一首曲子里。这个“凡”字,如果从广州话发音来看,“反”肯定高过“凡”,但到底高多少?它比#4要高,又达不到5。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我们只是说它是一个“乙”音的圈声反音,那为什么何与年等人的曲子竟然有这么多的“反”音和“凡”音和“凡”“反”同时出现在一首曲里?其实“反”“凡”两音在传统音乐就不存在。回想一下五声音阶年代就知道。7跟4还没出现,更不要说“反”“凡”两音。这两音都是为广州话九音创造出来的。

从前辈留下来的资料我们也可以看到,“乙”音是一个音,“反”音同样是一个音,并了解到,这都是上世纪30年代后才开始使用。如果从音乐五度的角度来说,“合、尺”是两个音。那“乙”音和“反”音也应该是两个音。

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使用“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”五个音,7和4都是后来增加的,是向西方学习十二平均律才产生了7和4。在五声音阶里面增加一个变宫、一个变徵,如果从变宫、变徵这两个音来说,“变”字是使宫音徵音有一点变化。联想到我们的“乙反”音,是音就有调,是不是就有了“上反、尺反、工反、五反、六反”呢?如果按照理论上说是应该有的,但是我们至今都没有发现“上反、尺反、工反、五反、六反”,除了“乙反”作为一个不纯五度的叫法外,还没有发现。

如果“乙”音和“反”音两种意思都有的话,为“乙”而反可以解释;“乙”和“反”是两个音也可以解释。为什么何与年写作出来的曲子有很多个“反、凡”两音,这证实了“反”是一个音。因为何与年的年代,是广东音乐和粤剧音乐添加“乙反”两音最多的时期,这样解释应该说是比较贴切的。反而说何柳堂的时代已经有“乙反”音了,就难以令人信服,因为那时唱官话不需要这么多个音。如果按照这个推理,有人会说何柳堂那时作的曲子就有“乙反”音,但17世纪到18世纪这么多古谱里面,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“乙反”两字,难道他们不使用吗?如果使用,就不能说在明末清初时期学习外国的音乐,才增加了变宫、变徵两音。

其实,我们大多数近现代中国音乐都是向西方音乐学习的,是不是他们的音乐比我们先进呢?并非如此,只是西方的音乐处理比较细致合理,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音,表现力和情感更为丰富,适合外国人自由浪漫的性格。而我们中国的音乐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一个五声音阶,表现力较窄比较保守。所以说“乙”和“反”这两个音应该是在上世纪30年代粤剧改革后出现的两个音。

那这两个音到底在音乐一个八度上面的位置应该放在哪?

既然,我们已经求证过,“乙”和“反”是工尺谱上面一个八度里面出现的两个音,我们暂时以一个统一表达的方式来解释,它们升降的关系在简谱上采用降7减(-b7)来表示,表示它比b7还要低,还采用升4加(+#4),意思是它比#4还要高。其实这种例子是很多的,如西方音乐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音,即c、#c、d、#d、e、f、#f、g、#g、a、bb、b。

那么新出现的-b7、+#4加音加减应如何表示?现在我们先把它定向在-b7这里,再向古印度音乐(梵音)学习将一个八度分成24个音,象爬楼梯一样,一层楼12级步级很吃力。如果分成24级就轻松多了。24均律中,每个音过度就平滑多了。一个全音就可以分成4个音,一个半音可以分成2个音,那6到7之间是一个大全音,这个全音我们分成4个音。那么这个排列就是6、-b7、b7、+b7四个音才到7,标准地说就是将音符6和7分成四份,第一份1/4的7才是“乙”音。音符4同样如此,第三份3/4才是“反”音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低7到2两音之间是多少个音?其实,低7到2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三度,按二十四均律计算,就是7到1(两个音)加1到2(四个音),即6个音(6/24)。而(乙)-b7到2是9/24。从音乐的角度上看,6/24和9/24之间(即降7减到2)的和声音与七律和十二均律有很大的不同。无论是从和声的角度上来说,还是从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来讲,都有了很大变化,表现情景效果大不一样。(见下图例)

图1

其实二十四均律中,其中有12个音在钢琴指板上是没有的,广东音乐将“乙反”这两个音添加后使整个曲目表现变化很大,使音乐更容易让人接受。当然,音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接受。

我们的民族音乐先行者刘天华先生说过:“音乐是要进入百姓家的。”为什么他能够成为我们崇敬的人民音乐家?因为他知道并身体力行——音乐是为群众为百姓服务的。

而广东音乐前辈吕文成先生,在香港沦陷的时候,他受邀来到笔者家乡肇庆地区六步镇,成立了一个广东音乐研究会,教习当地乐人研究演奏广东音乐。并与与何大傻先生、尹自重先生、何浪萍先生(四大天王)一人一字,题辞“与众乐乐”,意义明了。此举与刘天华先生之观念异曲同工,即音乐的最终目的要为群众所接受,与众同乐。同样道理,广东音乐的“乙反”音能使这么多人接受,如此受欢迎,我们就有必要将它解释清楚,有必要将它发扬光大。

“乙”音按照频谱是237赫兹,意思是发出的声音每秒钟震动237次,7发出的声音每秒钟震动245次。如果在频谱上去定“乙”音和“反”音,“士”就是6为230赫兹,7为251赫兹多,那b7就是244赫兹多,“乙”-b7应该就是在237赫兹左右,每秒钟震动这么多次就会出现这个音。所以说,从西洋音乐来说,在小字一组f是有一个+#4,频谱上去定是339.43赫兹,但是在大字组即是在低于小字一组一个八度的-b7经常用。而小字一组的“亿”(即高八度),一般来讲音乐上很少使用。粤曲也很少使用高音的“亿”,只是一个八度使用“乙反”音而不是整盘线。如“乙反”这两个音也是纯五度音的话,全曲都使用“乙反”这两个音,就存在“乙反”调。如果只是使用“乙”音,那就是说“乙”成为曲目的次音,就不能称为“乙反”调,因为每一个调的曲目主音,都是围绕曲子的内容去发展的。

为什么广东音乐上世纪30年代的变化,会利用二十四均律?我和屈庆老师谈论这个问题时,他一语惊醒梦中人,广东音乐的“乙反”,粤剧的“乙反”,都是利用梵音作为一个过渡。什么是梵音?梵音是佛教诵经音乐中的一种唱法,我们很多时候听和尚念经时都不知道听出唱什么。这句话讲得没错。

我曾经到过印度、马来西亚、柬埔寨等地,经常听到这些国家信奉印度教的音乐,又不知道什么调的音乐。

笔者对音乐的记忆较好,好的旋律一下子就全部记住,但是我在这些国家听到当地人演奏的这些音乐,没有一句记得起来。后来才知道,他们所奏的都是二十四均律,那二十四均律只有古老的印度佛教才有这种诵经音乐。而在今天,印度音乐采取二十四均律调式的音乐已经比较少。

我在印度的海边看人家葬礼的时候,他们一边焚烧尸体,一边演奏音乐,当然这些音乐的内容我也不明白,因为没一句可以记得住,应该说都是二十四均律的曲子。还有去柬埔寨的山区旅游时,当地居民种有一种叫panpei(泰语)类似椰子类果实的植物,它比椰子小很多,里面很甜。当这些果实丰收的时候居民就会奏乐,他们的乐器用的材料都是硬木,做成好像船一样,在船面用布条穿起一块一块长短不一的木板,就好像木琴一样,还有很简陋的二胡等乐器。他们演奏的曲子,可以说都很好听,但我也没一句可以记得住。

当年,我还演奏了一些二胡的曲子给柬埔寨领导人听,其中有西克努克亲王创作的一首曲子《可爱的是中国》,这首“临急抱佛脚”之作,我拉的音不是很准,但反响不错,都说很有柬埔寨的风味。所以说,你拉得不准他们反而觉得好,其实这也充分体现了二十四均律在柬埔寨的音乐里,尤其在民间,是很有基础的。

从古印度音乐的二十四均律说到我们的广东音乐,其实是广东音乐利用了二十四均律曲解决本身演奏、演唱时的导音和烟斗音等问题。

还可以看看,这个“乙反”音,广东音乐前辈是怎么样利用的呢。拉胡琴的时候,一般只定几个调,例如定弦,梆子一般定为以C调为主的弦,反线的52一般定(1 5)弦,像反线二黄这些。还有一些定弦为63弦,这种定弦法一般较好演奏,原因就是说52如果是弦或者(1 5)弦时,它的存在第一把位或者是56712345。因为过去的乐器,如笛子、胡琴等,很大程度也只能奏十来个音,这是根据过去我国的乐器材料所局限,当时的弦多数以牛筋弦、羊筋弦、丝弦为主,这些弦的发音只有一个半把位是比较清晰的;人类歌唱也如此,一般人唱也就这么几个音。所以在伴奏上来说,它的原则始终是学口学舌,就是唱得怎么样,伴奏得就怎么样。在这种情况底下,弦就不一样,弦是第一个手指按着1,7一般不用按,回一下第一个手指就可以得到7,不用转把位一个八度有多了,我们工尺谱的“合、士、乙、上、尺、工、凡、六、五、乙、生”,它已经可以完全演奏出来。所以很多民族乐器,特别板胡、京胡,它们按指的第一个音一般都是民间所说的食指定弦法,不是15就是52,这样加上空弦的音,它就可以把我们一般唱得音表达出来。如此,“乙反”音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吗?

广东音乐有一首曲子叫《连环扣》,严老烈先生编曲(见下图)。

图2

这首曲子可以充分讲明,如果《连环扣》原来演奏的时候是定弦63弦,用食指定弦法演奏开头部分,用63弦演奏比52弦三指按演奏开头部分容易得多。

广东人演奏广东音乐《连环扣》曲子的时候,索性把这个谱子改成了现在的版本(见下图)。

图3

曲中7和1之间的小二度关系和1和2之间的大二度关系完全不一样。如果我们同时将他们分成二十四均律的音,那1和2之间有四音,等于4/24,而71之间只有两音,等于2/24,各种感觉完全不一样。如把它们分成二十四均律的音。拉成“乙反”音,突出这-b7,-b7跟1之间本身就是三个音,就是说-b7和1是3/24音,而我们十二均律的-b7和1,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/12或2/24。在这种情况下,3/24和2/24音的和声不一样,相邻两个音感觉不一样,跟其它的音符之间的和声更不一样。

还有,我们的音乐家把它改成-b71-b7 1222和7171222与1212333,-b7与2和1与3的关系,他们之间是7/24和8/24。所以广东音乐的“乙反”音能够采用“挪调”的方法,来解决这些音乐上的感觉,但它又不是转调。

图4

在上例《昭君怨》这首曲子里,是比较明显地表现了“尺”音和“反”音,两个音之间比例不一样,2到4是7/24,而2到升4加是10/24,演奏出来的效果、和声大不一样。

再就是《双星恨》这首曲子,很多老演奏家是看演奏者的手指,假如你的第一个手指在1 5位置上,然后7跟4都是用食指往上一点取得,那拉出来的“乙反”线《双星恨》就不一样;如果你是用正指,就是说第一个手指是6,第二个手指是7,第三个手指才到1,拉出来的味道就不如第一个手指是1跟5、第二个指是2跟6的好。很大程度可以体现到我们都采取二胡上F调的指法来拉这首曲子,感觉上都不一样。

所以说,“乙反”音最重要的是挪调移调,所谓挪调,它不是变调转调,变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,但是挪调不一样,把十二均律的五度变成了二十四均律的五度,那么它从头到尾就应该是每一个音的五度关系都不一样。降7减到4的这个五度就超了五度,它一共是15/24个音,而74之间只有13/24个音。

所以这个五度跟那个五度是不一样的,虽然说是钢琴缝里的声音,但是这个和声绝对不是跟十二均律的五度一样。挪调以后产生出来的效果,比原调好得多。所谓好,是新鲜感很强,因为我们平时都很少接触这种声音的机会,一旦接触了就会觉的很有生气,而且它能表现悲情的东西比较多,在民间来说它表现力很强,拥有很特别的表现力,这里包括唱、演奏,也是一样的。

-b7可以挪到1,同样1可以挪到2,-b7也可以挪到2,特别这两个音互换的时候,出来的效果更加不一样。所以说,“乙反”线是广东音乐的一个精华,表现力丰富了,特别了,而且在表现悲情方面,更为贴切,更具光彩。